台北 自來水博物館
109-0809
姐姐暑假時每週會有一天去台北議員那裡實習
(其實本來是出國去柬埔寨、緬甸實習,結果疫情關係就取消了)
議員那裡有自來水博物館的免費門票券
我們全家才有機會來這個很有歷史味道的古蹟走走
台北自來水園區 - 自來水博物館 ~ 官網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號
門票:夏天全票80元、優待票40元 (園區旁附有停車場,1小時50元)
歷史淵源
1895年(明治28年)日本政府領臺戰事中,日軍戰死者僅154人、而因疾病而亡者達4,000人、另27,000人返日本就醫,此使得當時日本內務省衛生局局長後藤新平要求在臺的衛生顧問調查全台衛生狀況,制定上水道(自來水)與下水道設施為開發臺灣的首要工作。1896年8月,由臺灣總督府所派的巴爾頓等人進行全臺衛生工程及臺北自來水建設之調查工作,臺灣的第一個自來水計畫亦於1896年在淡水開工。
1907年,依巴爾頓之建議,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
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十二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
臺灣水道工程自1896年巴爾頓與助手濱野彌四郎之衛生工事調查開始,至1937年時已完成了淡水、基隆、台北、士林、北投、新竹、台中、彰化、嘉義、大甲、斗六、台南、高雄等共111處水道。
1951年初,臺北市政府成立「臺北市自來水水源擴建工程推行委員會」,由市長吳三連任主任委員。1951年4月,臺北市政府成立擴建工務所,聘請臺灣省政府建設廳技正范純一主持設計施工。1952年2月底,擴建工程完成,設施包括混凝池一座、沉澱池二座及快濾池四座,容量為每日出水量20,000噸。1974年,進行臺北區自來水第三期擴建工程,為配合臺北水源地慢濾場之拆除工作,沉澱池增設傾斜管以加速膠凝沉澱效果,快濾池改換為石榴石濾材,每日出水量增為50,000噸。1977年,唧筒室退役。
自來水園區 ~ 維基百科
1993年6月,中華民國內政部將唧筒室列為三級古蹟。1993年9月27日,唧筒室首次對外開放參觀二星期。1997年,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編列唧筒室調查研究報告預算新臺幣200萬元,委託中國工商專科學校完成唧筒室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市三級古蹟水源地唧筒室之調查研究》。1998年5月,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斥資新臺幣8千餘萬元修復唧筒室原貌。
2000年開放為臺灣首座自來水博物館。2002年合併公館淨水場部分區域,整合更名為「自來水園區」擴大服務。2007年自來水園區設置親水體驗區。2012年於園區內成立環境教育中心,用於推廣水資源環境教育。
華麗建築推手 - 森山松之助
這建築物真的很美,很有日據時代的懷舊味道!
帶著我的玩偶免子一起出門遊玩、拍照。
這樣拍照很可愛~
怎麼大的工程,看看就覺得當時參與的人都好厲害!
為歷史留下美好的記錄。
建築物裡面逛完,一出來就聽到廣播
說3點有觀音山蓄水池的導覽
哇!這好難得的機會可以遇到,
就趕緊叫先生去大門口拿號碼牌!
而我就在這跟我的兔子拍照。
3點要聽導覽介紹前,先上個洗手間
影片導覽介紹約15min,結束就有志工帶著我們
沿路解說一路到觀音山蓄水池
今天下午的遊客都是游泳池了,參加導覽的人不多
好大的水管!非常適合小朋友來這裡玩!
自來水園區 - 地圖
在進去觀音蓄水池前,有看到另一組外拍的美女,但那個是台灣人
現在看到拍照美女,則是外國人,這個比較美
百年古蹟探秘 - 觀音山蓄水池
準備要離開了這日本味的自來水廠~
用手機拍全景的樣子
好好看~
自來水博物館附有游泳池,裡面滿滿都是人潮
人多到讓人看了都覺得壓力大!
~End~